(相关资料图)
几乎每隔不久就会有机构开展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网友都有过提笔忘字的经历。可以说,继“遇到好笑的事只会说‘笑死’‘哈哈哈哈’”后,“提笔忘字”成为不少人在语言文字领域碰到的又一件难事儿。
为啥提笔忘字?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办公无纸化、通讯电子化,除了学生和少部分与写字直接相关的职业,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需要提笔写字。上次写字,恐怕还是去银行办业务签名或者进门填表登记时。加之电脑、手机等输入法不断迭代,联想与纠错功能日渐强大,也使得提笔忘字在一些人眼中变得“无大所谓”。笔者记得去年在参加完一次需要手写答案的活动,结束后类似的讨论不绝于耳:“‘誊写’的‘誊’上半边咋写?”“‘赓续’的‘赓’底下是什么来着?”短暂的沉默后,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打出想要的字才恍然大悟。
除此之外,在一些场合,比起书写的规范性、完整性,有人更在意的是信息交互的简洁高效。比如,大卖场的“拖‘孩’十元一双”,马路边的“不‘样’停车”等书写讹误,也能在一定地域较为清晰地传递出语义指向,有时还能达到超出寻常的宣传效果。“字的对错并不重要,只要能理解就行。”在类似观念的影响下,一些人对于提笔忘字产生的书写错误也更加包容。
不过在更多人看来,提笔忘字的潜在负面影响应当受到更多关注。前些年我们说提笔忘字,主要还是针对相对复杂、生僻的字词。而现在,这种现象似乎越发严重,已经发展到只要拿起笔,就可能会遭遇大脑宕机;不仅是忘了字怎么写,更面临写字习惯与技能的一定退化。虽然不至于到“汉字危机”的地步,但移动互联时代的“失写症”问题确有日益严重的迹象。
放眼全世界的语言文字,唯有汉字从诞生之日起一直被延续使用,至今没有中断。汉字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秘诀,正是传承与创新。汉语的书写和表达虽然受到技术革新的影响和挑战,但信息的传播、思想的培育却也借此打开了新窗口。汉字书写之“危”,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重新激发人们热爱汉字、提高书写能力的“机”。破解“失写症”问题,需要在传承中重视汉字的文化内涵,使之在与当代生活结合的过程中谋求创新发展。
从一开始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到衍生开来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与汉字书写、应用息息相关的文化题材节目日益红火。从中小学普及书法课、开展写家书活动,到书法艺术活动走入菜市场,再到汉字活字印模等成为畅销文创产品,坚守与创新并举,才能让汉字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得以激活,也让汉字在当代艺术和生活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从前,人们对文字充满敬重,矗立起“惜字塔”,但凡字纸都要诚心诚意在其中烧净。文人墨客更是看重写字:曾国藩在家书中与六弟探讨,视写字“关乎一生福分”;梁启超说写字不择时、不择地,费钱、费时间、费精神都不多,还能收摄身心,是“第一等的娱乐”;梁实秋认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而今,对于身处数字化浪潮的人们来说,握鼠标和拿笔杆并不矛盾,每个提笔写字的机会都值得珍惜。在一笔一画中唤醒对于母语和文字的情感,在一字一句中体悟文化之美、感受艺术之妙,何尝不是美好的文化体验。
汉字有温度、有意蕴,并非冰冷的笔画、机械的组合,而是充满着力量和情感、蕴藏着审美与哲思。正如余光中所写:“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其中原因无他,正是“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笔锋摩擦的沙沙作响,油墨落纸的芬芳飘香,这是饱含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集体记忆,不能让它们在你我这代消散。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标签: 提笔忘字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