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床厂马记米粉店面。
(资料图片)
“小马”马世明正在切配菜。
磨床厂马记米粉自制的锅烧皮脆且不腻。
磨床厂马记米粉的位置。手机截图
老桂林人有一句玩笑话,如果有人捧着碗蹲在店门口嗦粉,那么这家米粉店的味道一定很棒。
在巾山路上,就有这么一排临街的平房,正面是老式的卷帘门,每天早上天蒙蒙亮,随着店家“哗啦哗啦”的开门声,这条街上的商铺开始了一天的营业。在熙熙攘攘的早高峰人流中,磨床厂马记米粉的门口总是停满了电动车,吃粉的人大都临街而坐,有些则捧着碗站在店门口就吃了起来。
★推荐理由 站着吃味道也不打折
在这里吃粉快五六年了,味道一直都很满意。早上的时候人多位置不够坐,后来的人都是捧着碗站着嗦粉,我也“有幸”站着吃过几次,一边嗦粉,一边看着街上人来人往,浓浓的市井气息让米粉也变得活色生香。
——家住秀峰区的熊女士
★记者探店 蜷缩在市井小巷的热闹小店
从翠竹路上一处加油站路口拐进去,就进入了一条稍显狭窄的小路,这条巾山路堪堪能够两辆小车并行,临街都是低矮的老旧平房。
记者来到秀峰区巾山路12号附近时,隔着老远就看到街道的一侧停满了电动车,从众多车头和座椅的间隙里依稀能看到有人坐在小板凳上吃着米粉,热闹的氛围跟这个小巷形成鲜明对比。
走到店门口,一块竖着的招牌就立在墙边,大门房梁上是一块崭新的红色招牌,两块招牌上都写着磨床厂马记米粉几个大字。“以前这家店就在房梁上拉了一条横幅,招牌还是今年四月份才装上的。”一位顾客告诉记者,之前马记米粉的样子街头市井味更浓,“但是米粉的味道是真的好。”
走进店里,五米见方的空间里,排列着几张木质折叠小桌,低矮的小板凳让坐着的人乍一看上去像是蹲在桌子前。店铺的墙壁和灶台倒是十分整洁,看得出打扫得十分勤快,但是也架不住时间的磨损,蒙上了一层黯淡。店铺一侧,一块亮闪闪的“金牌米粉”奖牌与老旧的墙面形成鲜明对比,想必老板也是很珍惜这份荣誉。
一碗粉下肚,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光是锅烧的脆和卤水的香,还有店家自制的酸料。脆爽的酸萝卜丝和酸豆角,让米粉的风味一下子就丰富了起来,而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吃粉的食客,也让上午的巷子热闹非凡。
★小店故事 传承四代的“米粉世家”
马记米粉的现任掌门是“小马”马世明,80后的他也是这个家族招牌的第四代传承人。“我的太爷爷就是做米粉的,后来这技术也一路从我爷爷、父亲最后传给了我。”
马世明说,他的爷爷马亮生就在解放桥头开的粉店,那时候的店面也就是一圈竹篱围住,米粉也是用石磨榨的。“可能现在没多少人记得,当初解放桥头老盐街上,马麻子的米粉可是个‘驰名商标’。”
后来,这项做米粉的技术传到了父亲马定强——老马的手里。老马年轻时在磨床厂(现桂北机械厂)做工,直到2002年内退,便再次拿起了冒粉的箅子,马记米粉从解放桥一路“飞”进了磨床厂。“我爸在磨床厂也算个名人,厂里厂外都知道‘老马’的米粉好吃。”
现在,磨床厂马记米粉已经从“老马”的手里正式交给了“小马”,店铺也从原先的磨床厂内搬到了巾山路上。小马对米粉也有自己的坚持,“桂林米粉有这么长的历史,有的东西应该传承。”
熬卤水,炸锅烧,做卤肉,这些桂林米粉的基本元素小马一直都是亲力亲为,这些是他想传承下去的东西。
“自制的酸料也是我们家的一个特色,这是从我爸那里学来的。”小马说,店里的全部配菜没有一样是进的现货,都是在店里自己制作的。店里现在有十二个酸料桶,里面全是自己腌制的酸豆角、酸萝卜,“一个桶能泡七十斤左右,但是没几天就会被消耗干净,传统靠乳酸菌发酵速度慢,腌过头了还会让蔬菜软烂,花这么多功夫这样做肯定不如买的方便,我们坚持这么做也是为了获得最好的品质。”
不少专程来吃粉的人也会买他们的材料带回去,卤水、卤肉、锅烧和自制的酸料,回头客一点也不少。
“今年四月份我们装新招牌的时候,还有客人调侃说,我们终于正经搞个招牌了,我反倒觉得,我们这么多年在努力的,一直是磨床厂马记米粉这个口碑招牌。”
记者阳聃甫 文/摄
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