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健扬
(资料图片)
今天的我们如何读懂400年前的莎士比亚?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一定会给出各自饱含意趣的答案,本届桂林艺术节重头戏之一的话剧《威廉与我》好评如潮。
12月16日,话剧《威廉与我》导演田晓威,本届桂林艺术节的协办方负责人、北京中鼎华艺艺术总监尹璐两位青年艺术家来到桂林学院,尹璐以“记者”的身份采访田晓威的创作经历和故事,与在校师生共同分享《威廉与我》背后的故事,揭开其中的奥秘。
让莎士比亚与你我相关
话剧《威廉与我》是众多讲述威廉·莎士比亚传奇一生作品中的一股清流,3个小时、4位演员、30多个角色,将看似很多碎片的信息,逐渐拼接出了完整的莎士比亚,在剧场可以创造的空间里,让观众产生“莎士比亚就住在隔壁”的美好错觉。
“全剧三十多个角色,全部由四位演员饰演。除了担当整个故事的讲述者、饰演全部角色,四位演员每人还要讲述饰演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不同时期的莎士比亚。”田晓威不仅是本剧的编剧、导演也是主演之一,他表示,只有在叙事形式、演剧样式上,打破常规刻板的叙事呈现模式,灵活地运用时空,随时切换叙述与具体角色间的身份,让观众积极参与到4位演员的角色身份切换中,才能完成整体叙事和呈现,精巧、缜密地讲述一段贴近我们每个人的质朴传奇。
在谈到话剧名字《威廉与我》的含义时,田晓威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参与者,话剧《威廉与我》所讲述的,并不只是一部常规的人物传记,剧本以四个人的讲述展开叙事,每个人都要成为莎士比亚。相较于莎士比亚这个人人熟知的“戏剧大师”,用威廉这个名字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距离我们更亲近也更有趣。至于“我”是谁,田晓威希望大家将在莎士比亚,也就是威廉身上感受到许多与自己相似的情感,产生一些共鸣。
在舞台上开启“大航海”时代
契合的舞台场景会给观众持续思考的空间,田晓威认为莎士比亚一生的关键词是“漂泊感”,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如同一艘漂浮在大海上的船波澜起伏,与16世纪“大航海”的时代主题相扣。田晓威介绍,舞台上,框架结构组成的船型木质转台是本剧空间转换的核心部件,通过旋转的方式,让演员上下台的动线和舞台装置本身互相穿插,呈现出动态的时空流转。
“从导演到制作人都对《威廉与我》在舞台设计、服装造型等环节有着极高的要求。”田晓威说,我们有默契的合作伙伴,不但在创作理念上达成共识,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大家在专业素养上也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达到理想的舞台效果,每个人都在不计成本地付出。
“在创作过程中,所有演员不仅仅是完成了表演的工作,在二度对剧本的调整上,他们都倾注了心血。”田晓威表示在创作过程中,演员们的工作状态,就像莎士比亚所处的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那时舞台工作的职业划分还没有现在这么清晰,一位编剧拿出一个剧本,然后大家一起排练、共同创作,对于导演、表演和剧本上的问题、疏漏,大家也会及时调整、修正。
沙龙上气氛热烈,两位艺术家的分享也引起了现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在场近百位学生代表沉浸其中,不少同学纷纷举手提问,与艺术家积极互动。尹璐也给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戏剧创作方面的职业经历,鼓励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敢于发挥、敢于联想,努力培养创作型人格。
“作为学院话剧社的一员,两位老师的分享,让我对今后的表演和创作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桂林学院物联网工程大一学生李晨曦说,他到现场观看了《威廉与我》,今日又听了两位老师的创作分享,对于热爱表演的他来说受益匪浅,希望在未来的桂林艺术节能够现场欣赏到更多的优秀剧目。
标签: 莎士比亚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