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桠果可能我们不太清楚是什么,那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能够经常接触到,但是我们会觉得它的名字很是特别,一听就有想要了解的冲动。其实大家有所不知五桠果是一类中药材,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五桠果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吧。
五桠果
别名西湿阿地[僾尼]、西湿阿地。
功效作用解毒;收敛。主肿胀;痢疾。
英文名root or bark of Hondapara, root or bark of Indian Dillenia.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归经心经、大肠经。
药性平、药味酸、涩。
五桠果.版本一
【药名】五桠果。
【来源】为五桠果科植物五桠果的根、皮。
【功效】解毒消肿,收敛止泻。
【主治】用于瘀血肿胀、皮肤红肿、无名肿毒、痈疽疮疡、虫蛇咬伤、痢疾、肠炎、秋季腹泻。
【性味归经】酸、涩,平。心、大肠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或研末冲水服。
【别名】西湿阿地(僾尼语)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云南。
【考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五桠果.版本二
简介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拼音名】Wǔ Yā Guǒ
【英文名】root or bark of Hondapara, root or bark of Indian Dillenia
【别名】西湿阿地。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桠果科植物五桠果的根或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llenia indica L.
采收和储藏:根夏、秋采挖,树皮春、夏、秋季剥取,均晒干备用。
形态特征
【原形态】五桠果常绿乔木,高达30m。树皮红褐色,开裂成大块状薄片剥落;嫩枝被褐色柔毛,老枝无毛,有明显的叶痕。单叶互生;叶柄长5-7cm,有窄翅;叶片革质,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0cm,宽7-14cm,先端短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锯齿,侧脉25-26对,干后两面均突起,初时两面有柔毛,不久脱落,仅在下面叶脉上有毛。花单生于枝顶叶腋内,直径12-20cm;花梗粗壮,被柔毛;萼片5,肥厚肉质,近圆形,长4-6cm,外侧被毛;花瓣白色,倒卵形,长7-9cm;雄蕊发育完全,外轮数目很多,内轮较少且比外轮长,花药长于花丝,顶孔开裂;心皮16-20,胚珠多数。果球形,直径9-15cm,不开裂;宿存萼片肥厚。种子扁,边缘有毛。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溪旁。
资源分布:分布云南。
化学成分
树皮含白桦脂醛(betulinaldehyde),白桦脂醇(betulin),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杨梅树皮素(myricetin),3β-羟基羽扇烷-13β,28内酯(3β-hydroxylupane-13β,28-lactone),消旋二氢异鼠李素(dihydroisorhamhetin),山柰酚葡萄糖甙(kaempferol glucoside)及槲皮素(quercetin)衍生物等。
叶子含环木菠萝烯酮(cycloartenone),正三十一醇(n-hen triacontanol),白桦脂酸及β-谷甾醇等。
果实、心材含白桦脂醇,β-谷甾醇。果实还含酸性多糖。果皮含五桠果素(dillenetin)。
功效
【性味】酸;涩;平。
【归经】心;大肠经。
【功能主治】解毒;收敛。主肿胀;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6g。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树皮:味酸、涩、性平。有收敛、解毒的功能。用于痢疾。
【摘录】《中华本草》。
结语:通过以上的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五桠果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五桠果虽然不常见,但是它的用处还是很多的,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的使用以上介绍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弄清楚使用的方法,不能盲目的乱用哦。
标签: 五桠果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43 520 349@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