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在各大社交媒体上,
(资料图)
“反断舍离”风潮渐起,
成为一种新型生活态度。
年轻人们变身“废物利用达人”,
有人把油桶盖改造成防烫手锅盖、
有人拆掉湿巾包装作首饰盒……
大家都希望挖掘废品的新使用价值,
并最大化地利用起来。
在某社交平台上,
甚至有了一个专门的“反断舍离联盟”小组,
从2023年5月创建以来3个多月,
小组成员数已达到3800多人。
继“断舍离”后,
“反断舍离”为何突然火了?
8月16日,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武汉心理专家。
年轻人变身“废物利用达人”
喝完的奶茶杯不要扔,洗干净养上几株花,放在阳台上,赏心悦目;吃完鸡蛋的蛋托不要扔,放些耳环和项链,还不容易打结;用旧的毛巾不要扔,缝进一根细绳化身束口袋,装些小物件不在话下……这些都是30岁的吴女士近半年来“反断舍离”的成功实践。
但有意思的是,吴女士小时候曾一度很反感妈妈疯狂攒塑料袋的行为。但当她大学毕业独自生活后,曾经令她反感的行为变得“真香”,她也开始攒起了塑料袋。虽然专门的垃圾袋并不贵,但在吴女士看来,废旧物品能再利用也挺好的。
囤塑料袋似乎是每个“反断舍离”践行者的入门素养,从那以后,“不乱扔东西”成了吴女士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而囤物的进阶阶段就是废物利用和再改造,那些“灰头土脸”的旧物在吴女士手中一次次焕发新光彩。
吴女士并不是个例,像她这样的反断舍离高手如今越来越多。前段时间,“当反断舍离血脉觉醒”的话题,冲上了各个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在某社交平台上,甚至有了“反断舍离联盟”小组,这个从2023年5月创建的小组,目前小组成员数已达到3800多人。在该组内的“大神炫技区”,有人把肥皂托当成洞洞板玩,有人用喝水果茶剩下的桶当笔洗,配文还都带着一股骄傲劲儿:“平平无奇省了十几块!”
专家建议在两者之间找平衡点
继“断舍离”后,“反断舍离”为何突然火了?武汉市武东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杜贺敏认为,一方面,喜欢反断舍离的群体,他们享受回收再利用废弃物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如废弃的矿泉水瓶经过创新改造,变成了精美的小鱼缸,拆掉的快递盒变成了实用的垃圾桶等,这种通过创新力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容易让人沉迷其中。另一方面,“反断舍离”对于年轻人来讲,稍微动动脑就能变废为宝,而且不用花费一分钱,既满足了自己日常生活的需要,还发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因此深受一部分年轻人的喜欢。
杜贺敏指出,反断舍离还是一种情感依恋,情感延续的表现。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一件用了很久的物品,我们对它产生了感情不舍得更换,其实不仅因为它本身的实用价值满足了我们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我们和物品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结。反断舍离通过改造各种旧物,实际上是在维系这种情感联结。
一部分网友认为,虽然“反断舍离”看似与“断舍离”背道而驰,但从某种意义上却能看作是“断舍离”的高阶版演绎。对此,武汉市武东医院心理科主任赵孟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起断舍离,反断舍离多了一层理性和接纳。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的消费欲也在不断膨胀,于是,我们的生活经常被不太刚需,可有可无的东西堆积着。面对过剩的生活物品,如果我们能更加理性地“反断舍离”,把混乱的物品进行整理,甚至是二次利用,可以创新生活方式,增添生活趣味。
赵孟主任强调,无论是断舍离,还是反断舍离,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之分,选择哪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关键在于哪种方式能帮助我们减轻心理负担,带来愉悦感。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度地、单一地选择断舍离或反断舍离可能都会引发不健康的行为模式,生活需要在“断舍离”和“反断舍离”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廖仕祺)
责任编辑:杨艳丽标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